电极糊在焙烧过程中的变化
1. 焙烧热源
电极焙烧热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熔池的传导热:其热量约占焙烧电极总热量的60%,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护好熔池
(2)电阻热:包括料面以上电极电流通过时所产生的电阻热和瓦铜与电极接触电阻热两部分
(3)炉面辐射热:他的热量传导与辐射到电极上,对电极完全烧结关系很大。
2. 电极糊中粘结剂(沥青、煤焦油)的软化及挥发分的排出。
加入电极桶内的固态电极糊,随着热的传导与辐射,温度升高,由固态变为塑态,此时排出挥发分。
3. 粘结剂的焦化
随着温度的上升,在温度为4000-5000℃时,电极糊气体挥发份大量逸出,粘结剂在此温度下因分解和缩合反应开始半焦化。 此时主要是焦化程度不断提高,挥发份少量排出,当温度达到6000-7500℃时,粘结剂焦化结束(成为焦网)。粘结剂焦化后所形成的层错焦网把各种固体颗粒牢固的粘合在一起,电极达到最终强度,完成电极焙烧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4000-5000℃之间,粘结剂的物理性质变化最大,此时,如果焙烧速度过快,粘结剂中碳损失大,成焦虑减少,电极内应力增加,会发生所谓的分层现象,使电极强度大大降低,易发生硬断。若焙烧速度过慢,将破坏电极消耗和焙烧平衡,并且液态电极糊中的粘结剂很容易从未烧成的电极中反渗出来,会发生离析现象,易发生电极软断事故,因此在这一温度区要严格管理和控制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