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焙电极也成索德伯格电机,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09年,当时挪威工程师索德伯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未经焙烧的炭素材料放在电炉中,利用输入电流的焦耳热和电炉表面辐射热来焙烧,结果成功获得自焙电极。
自焙电极由电极筒及其内部的电极糊组成,电极筒由钢板卷制焊接而成,内有翅片和铁筋,起到传递电流并增加点击强度的作用。电极筒的立筋和横截面的开孔,解决了电极糊与电极筒的脱离问题,使得电极铜和电极糊结合得更牢固,便于电流传导。电极筒安装在电极把持器内,通过电极夹紧装置延伸到炉中反应区内。电极在炉内工作时不断地消耗,所以要不断地下方电极、填装电极糊和焊接新的电极筒。
电极糊装入电极筒内,与电极筒同时向下移动,不断地消耗,不断地补充,在此过程中,电极糊要经过三个相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固态。在温室(25℃)时电极糊为固态,当温度由25℃上升到120-250℃时,电极糊融化成稀糊状,同时电阻增大,温度再升至300-750℃时,电极糊中的挥发分物质挥发而逐渐变黏稠,成焦状物质,电阻逐渐变小,当温度达到800-900℃时,电极糊基本烧结成电极,在此转化过程中电极糊焙烧为电极,其强度逐渐提高,而电阻率逐渐降低至100μΩ·m以下。
经过1000℃以上的高温焙烧,电极糊完全炭化而成炭电极,在矿热电炉熔池内起到导电并转化能量的作用,因为电极筒在不停电的情况下焊接,电极糊也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加入,电极不断消耗,电极糊连续进行焙烧而形成电极,所以叫做连续自动焙烧电极,简称自焙电极。自焙电极广泛用于电石炉和铁合金炉,这种电极的特点是直径可增大到2m,为应用到大负荷容量的矿热炉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价格低廉,操作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