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极糊不合格,挥发份过低,会导致过早烧结。
2、 水份过高,引起塌料,火焰上升,将密封、绝缘材料烧毁,使电极壳内电极糊过早烧结而形成过烧。过烧时因电极壳也受到高温而变形,在压放时铁皮因变形而全部堆积在底环上,形成导电,从而刺破底环及接触元件。或在密封、绝缘烧损的情况下,高温炉气进入护屏内,在经过冷凝析出焦油,造成短路刺破接触元件及底环。
3、 下料嘴破损严重,使料面过高,同时炉面温度也会上升。也会使电极壳内电极糊过早烧结而形成过烧。
4、 电极工作端短,埋入深,造成电极位置过下,也会是电极壳内电极糊过早烧结形成过烧。
5、 没有将风门的开度调节合适,使电极过早烧结。
6、 1#电极离烟道较进,高温炉气溢出时电极受热较高。易形成电极过烧。
7、 电极消耗很长时间不压放电极。
8、 底部环处密封已损坏。
9、 电极过短。
10、 操作电流过大,二次电压偏低。
事故处理建议:
停电后,将电极升起,拆除护屏,用气割将堆积的铁皮切除,更换刺破的接触元件及底环。再将过烧的电极压放至底环以下,做好密封、
绝缘等工作后,检查无误方可送电。在送电后将该相过烧的电极配比下调,加快电极的消耗。
合理化建议:
1、 原料水份严格控制。
2、 电极糊的质量严格控制。
3、 严格掌握电极工作端长度。
4、 操作人员合理调节风门大小,使电极不易过早烧结。
5、 巡检工勤检查接触元件及底环进水、回水温度和水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当班领导。
6、 操作人员精心操作。
7、 提高炉子操作电阻和负荷增加电极的消耗。
8、 更换底部密封环。
9、 一次下放电极若干长度,使过烧电极一次下放到位。
10、 电极长度保持在2.1-2.4m之间。
11、 减少电极电流,提高二次电压。
12、 增高内三角接触元件的水压力和流量,增大外三角接触元件同水母线的横截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