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电极入炉深度控制
电石炉电极管理的核心,实质上就是三相电极的长度管理。电极的入炉深度是指电极在炉内的实际插入深度,它是电极工作长度的隐蔽部分。目前电石炉对于电极入炉长度的准确观察判断,尚无一种高科技的探测仪器和测定手段,依然是依靠人工使用棍棒探测的手感经验和探测角度来估测。根据电极的投入负荷和电极的压放长度,结合电极工作位置的变化范围来电极的入炉长度与电极糊的消耗速度成反比。理想的电极入炉长度应当结合本地区炉料结构实际条件、工艺电气制度的控制特点、操作管理的优势特长,合理制定符合公司特色的电极管理模式,在电极入炉长度控制理念上,也要彻底转变电极越长炉况越稳定的传统观念,过长的入炉深度会导致冶炼工艺的热平衡失调,炉料的下降速度减缓,反应区功率密度不足,导致质量及产量下降。科学合理的电极入炉深度应当控制在电极直径的 1.1~1.25 倍。
1.5 炭素材料品质影响
电石生产所使用的炭素材料品种繁多,理化指标各有特点,如果炭素材料中所含挥发分指标偏高时,则
对电极的侵蚀速度加快,直接影响着电极糊的消耗指标。
电石产品的质量,直观地反映了电石炉的真实反应状况,电石产品质量高,说明电石炉温度高,电极在
炉内的工作长度控制适中,电石炉的热分配得当,炉况处于平稳最佳工作状态;如果电石产品质量低劣,说明电极的入炉长度波动范围较大,电石炉的理想热分配受到破坏,电极入炉深度波动大,不稳定,造成电极糊 消耗偏高。电石生成反应的大量热能是要依靠电阻热来完成冶炼,电弧在电石炉熔池区域所占比例与电阻相比甚是微小,因此,电极的炭素必然要参与炉内的化学反应,在计算炉料炭材配比时也将电极炭的消耗量考虑在内。当电石炉在高炉温、高质量、高配比状态下运行时,炉内炭材充足,电极的消耗相对较少;反之,则造成炉内严重缺炭,产品质量低,电极糊消耗速度加快。
1.7 电石炉作业率的影响
电石炉在正常运行中,因突发性设备故障以及生产事故所造成的热停炉在所难免,即使是有计划的停炉对电极的维护也相当困难。由于热停炉对密闭电石炉电极的保护措施不力,容易造成电极表皮氧化和与炉内半成品粘接发生电极硬断事故,特别是在热停炉状态下处理设备漏水事故时,对电极的冲刷和浸泡危害更是严重,对电极的理想工作位置的恢复调整不利;频频打开观察门探测电极工作长度和处理料面硬壳和积灰,且炉子的观察门密封材料易烧损漏气,大量空气进入炉内燃烧,造成炉子一氧化碳浓度减低,电极外表皮严重氧化脱落。